朱一龙是凶手!所有人都是疯子!
挺简单一个故事,我说几句大家就懂了。但是后劲儿很大,不建议代入,因为电影里所有人都是疯子!
婆婆怎么死的?
婆婆年轻的时候结婚,没两年丈夫就死了,受封建思想影响,一辈子守寡,孤寡一辈子的老人,很渴望有个正常的家,所以母爱泛滥收留了疯子。
疯子有暴力倾向,喜欢拿赶鹅的辫子打婆婆,婆婆喜欢被打,因为能想起刚结婚的时候也被丈夫打,居然有幸福的感觉。也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当然这是原著,电影里朱一龙也就是马哲做梦,疯子杀婆婆的时候那个姿势
我看这个片子可能是我的错误(?)
不知道是不是S人和N人还是别的什么差异,就是……我就算不去理解,我感受都感受不到(抱头)
看完我和鱼都不知道这个错误到底指的是什么错误(瘫)。
本人get到一点的两处:
开头的小朋友玩官兵捉强盗游戏,戴制服帽的小孩一路打开门却都没有找到人,就像主角一路上沿着线索找到了几个嫌疑人,却都不是真正的凶手一样。他打开门,外面却是已被挖空的楼和瓢泼大雨。
在梦境中(还是现实?)滚向男主的一片乒乓球,如同河水像要将他淹没。或许他没想进入河流
文|梅雪风
文章首发于《GQ报道》
一
先聊聊《河边的错误》。
其实电影的结构可以简单粗暴的来理解:马哲进入梦境时看到局长穿着一件粉红色的西服,就是导演特意给梦境场景打上的暧昧却显著的水印。其后所有带有红色色块的场景,都可以理解为幻想场景。为了强调这种幻想和真实的区别,魏书钧特意用两个几乎一致的场景做了细微的强调,也就是马哲去局长办公室汇报工作室。前一次,他看到了局长的椅背上挂着一件和他梦境当中一样的粉色西服,这其实也在已经在暗示他所谓的醒来,只不过是他梦中的一个假象
河边的错误叙述了发生在一个叫马哲的男人身上的故事。对于马哲的故事文本,相比起小说,电影的视界相对集中,似乎一切都只在马哲的面前铺开,马哲成为了世界(尽管是他生活和熟悉的场所)的探秘者和观众视点的附着。这就引发两种导向,一种是观众将马哲作为自我之投射自发去弄清这一切,另一种是观众结合提示和经验抽离在外去审视马哲
看完电影后我始终心存疑惑,因为一方面从人物表演的真实细腻、画面调度的美感(320P我都看出来画面的意境和美感)、配乐的恰如其分都体现出主创的诚意,另一方面却总觉得自己没有到达电影要表达的思想深处。我知道主创很有诚意很尊重观众,并且一定是要表达一种思想,我在努力找寻。今早听张志浩老师的历史剥壳节目,里面聊到了“不可靠叙事”,根据这个引子,我突然悟出了自己对电影的理解。
就是不可靠叙事啊。不仅四个死者的秘密是不可靠叙事,马哲在现实与幻境之间的游走也是他自身的不可靠叙事
看了一下打高分的人群的主页,和预料中的差不多:高度同质化。
别装逼,什么哲学分析、意识形态分析、又是各种各样的文本解读。事实上你们什么都不知道,你们会两句黑话,看几本无聊小说,你们又愤世嫉俗,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你们喜欢加缪,又喜欢余华。可是你们真正了解过或者实践过什么呢?你们被资本主义豢养,还要装做有独立之人格。就这个片子,能看出你们的贪婪无厌。
风格\叙事,有波普成分,因为东拼西凑。
演员,虽然很卖力,但是不是脸上抹油,留起胡子,就是有演技。也不是非要通过演戏
“河边的错误”近乎完美!魏书钧,天才闪光,但路还很长。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jzgdjz.com/voddetail/id-5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