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数人一样,最开始看到片名和海报的时候,以为是一部苦涩的爱情文艺片。可是在最终看完全片后,心却如同被重物猛烈撞击了一般,久久不能恢复宁静。
其实电影刚开始的画面真的很美好,教室里一群身着校服的青涩面孔,一边打打闹闹一边喝着牛奶。这时我立刻联想到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一望无际的稻田里身着白衬衣的少年。然后似乎是老师讲话的声音,可是学生们依然自顾自的疯玩着,没有人在意她在说什么,直到她说月底就去辞职……下面的学生竟然高兴得击掌欢呼,甚至擅自离开课堂,在天台欺凌同学。不禁让人觉得日本中学生的课堂真是差劲,学生目中无人,不尊敬老师,而老师面对这些无法无天的孩子更是束手无策。老师的话语并没有停止,她用冷漠的表情继续着讲话。谈及她的私人生活,社会事件,以及她2岁的女儿溺水死亡……她说:“凶手是这个班的学生……A和B。”
故事就已森口老师的告白拉开序幕,接着相关人物的告白逐一登场。穿插美妙的音乐,动人的电影配乐是令人难忘的电影绝对必不可少的部分。影片里有多处欺凌同学
懒于用文青们惯用的清新句法来叙述他们对一部电影日记般的感触,于是我决定来说说我在《告白》中撞见的虚无。
我们常说,后现代消解了崇高与价值。要谈到“活着为了什么?”“你还有理想吗?”“你还相信道德吗?”这样的问题时,答案总是淹没在刺耳的嘲笑里,容不得我们用严肃的反思去对待。只有一样东西获得了被后现代的句法尖锐讽刺的豁免权,那就是“感觉”。在如今的社会里,似乎奔向某个特定目标的人生轨迹成为了一种廉价的古董装饰,而大多数人选择寻求各种不同的感官或情绪体验来充实自己如泡沫般会随时“啪叽”一声的人生。若是有一天,这些体验不再符合他们的预期了,他们也没有理由指望一切会变得更好了,似乎放弃生命的时候就到了。换句话说,在这个时候,真正被珍视的是快感,而非生命本身。
这种情况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当启蒙思想家们踩灭洞穴中的火堆,尼采张口喊出“上帝已死”,儒家的“家国天下”被视为封建余孽时,人就开始臣服于卡吉娅的魔咒而日夜纵酒不歇。碎片般的感官堆出一个摇摇欲坠的生命之柱
看着片子,胃部有翻腾的感觉,平静的色调,安静的对白,穿插的是血液的温度和嘶叫的绝望。
里面有极美的云走动的天空镜头,灰蓝的,游动的,散发光芒的天空,被雨水洗清一净,翻动着美丽的色彩。可是面对着广阔的蓝天,带来的却是最深的绝望和残忍的人生。
这是另一场大逃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只是这里是人世更现实的规则,而不是北野武大叔在电影中所列的讽刺的严规。胜利是属于战胜自己内心扭结的人,那些过不去的坎,一切都是自己内心设起的高墙,不要把它怪罪与别人的身上。是的,看上去似乎大义凌然,其实说白了不过就是内心的两个争斗之中你输给了自己的黑暗面,你无法克制地要将投射在别人身上的痛楚爽快地撕破。无论是优子、直树还是修哉。
这是另一个黑吃黑的故事,或者说是用最彻底地黑暗撕裂黑洞的底端,去破除束缚的行径。优子并不是什么以暴易暴的正义使者,她扮演着惩戒者的角色,却也是另一个无法走出谷底的迷途者。这是她的一个仪式,因为少年A和少年B甚至整个班的孩子都是混沌的无知者
《告白》人活一辈子,就要听个响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jzgdjz.com/voddetail/id-1436.html